2024-04-04 09:10:48 甘肃公考考试网 //gs.huatu.com/gwy/ 关注公众号领资料 QQ备考群 APP刷题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热点链接】
1.要说最近谁是头号“网红”,想必非ChatGPT莫属。从面世到日活用户破亿,它在短时间内火爆全球,一时间成为现象级消费类AI应用。ChatGPT到底是啥?简言之,它是一款AI聊天机器人,本质上仍是替代人工劳动的生产力工具。但相较于其他聊天机器人,ChatGPT无疑更“聪明”,写论文、编代码、创作小说等工作,都能手到擒来。不少和它“聊过天”的网友感叹,“只有你想不到,没有ChatGPT办不成的”,甚至有人担心会被它抢饭碗。可以说,“高能”的ChatGPT,助推AI由“幕后”转向“台前”,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使更多人提高了对AI新蓝海的期待。
2.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知远认为,ChatGPT所使用的人工智能预训练模型技术,能将人们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一两年内,中国版ChatGPT有望出现。
“这类人工智能产品和我们‘聊天’,其实是在分析我们所发出指令的关键词,再调用相应任务模块给予回应。”刘知远解释,通过预训练语言模型生成的ChatGPT更像一个真实的交流者,通过对互联网极大规模数据的自主学习,它会“思考”,不仅能理解需求,还能很好地完成复杂的任务,“可以说这是一个革命性的飞跃,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程碑式的产品。”
不过也有人担心,ChatGPT会被滥用于代写论文、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面对相关争论,刘知远认为,新技术的探索应用过程与当前社会发生摩擦在所难免,但从长远角度还是要积极地看待。
【政策理论】
1.背景
国际背景:chatGPT实际上是美国open AI工作室推出的一款聊天软件,最早发布是在2022年11月,open AI是美国一家叫做“开放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机构,这家机构最大的出资方,就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前前后后,比尔盖茨已经在这家机构的科学实验当中砸了一百多亿美元,这么多钱砸下去,推出的产品果然不同凡响。ChatGPT推出市场后,因为能快速地对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处理和反馈,在问世短短5天后,注册用户就突破了100万,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规模就突破了1个亿,成为人类历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消费软件,秒杀脸书和推特。
国内背景:代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足、带动作用大的优质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这类产业已形成经济增长的强大动能。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经济放缓影响,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不配套等问题进一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不足,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也因此,中央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意义重大。
2.问题
(1)在功能上,错误的信息源将会输出错误内容。ChatGPT有时会以流畅的文本展现错误的信息,甚至成为谣言之源,非专业人员难以发觉。例如,有人检索了ChatGPT所生成的论文的参考文献,结果显示部分文献查无此文,也就是说,ChatGPT提供的参考文献竟是杜撰的,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令人担忧。
(2)在使用中,当AI能够代替人脑的一部分思考,人脑的思考价值性就被抵消了一部分。在教育中使用,可能会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工具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愿意动脑。人都有惰性,如果人人都使用软件来替代自己思考,那么代写论文、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就会层出不穷。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已经开始动起了歪脑筋,要是chatGPT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3)ChatGPT可能涉及会法律或伦理问题。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是由其算法和决策过程中内置的伦理准则决定,系统是没有道德判断能力的,例如:ChatGPT其实是基于算法和大数据的智能问答平台,无论是自行采集还是通过自动化抓取的方式从其他平台的数据库中进行爬取整合进而输出信息,都会有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因此ChatGPT的数据合规风险也不能忽视。
3.意义
(1)chatGPT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款应用程序那么简单,很多人甚至说,chatGPT对于人工智能产业来说,就像是苹果手机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背后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让人类生活再上一个台阶,距离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也已经快100年了,虽然科技领域对于人工智能将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但苦于没有具体的商业化产品,科技领域早就嗷嗷待哺,chatGPT的产生,正可谓是“久旱逢甘霖”,正好迎合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的历史进程。
(2)新技术引领新发展、创造新生活,值得期待。于社会,科技就是生产力。ChatGPT商业化应用前景可期,有助于激活发展力,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带动其他领域产生新的行业变革。例如,通过此交互平台可以帮助企业与客户建立有效沟通,在提高服务品质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服务成本。于个人,技术为生活添助力。随着ChatGPT应用深入生活各方面,为教育、医疗、汽车、游戏娱乐、智能家居等注入新活力,将让智能生活更加可及。
4.对策
和这一AI技术“Chat”(聊天)的同时,我们不妨多想一层“基”“批”“替”。
(1)“基”,是说我们要更快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搭建良好的基础设施。
支撑ChatGPT过亿用户、快速迭代的,是海量数据和巨量算力。在这两大支撑AI落地的基础设施领域,我国都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中文语料库暂时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算力也受到芯片等“地基”的掣肘。积累语料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领域,芯片等基础设施更需要科技自立自强的突破和创新。科技企业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加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2)“批”,是说对伴随这一新生事物可能产生的种种灰色产业,例如虚假训练、文章造假、虚假广告等伦理问题,要保有一定批判态度。
人工智能有其社会属性,需要全球治理,既为创新“留白”、又为安全“立规”。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明确人工智能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边界。其次,通过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确保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尤其是限制人工智能的使用场景,确保人工智能在不违背伦理的同时,提升数字治理效能,积极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同时,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的“智力成果”是否享有著作权等问题上,都应设立相关规章制度,为技术发展划出边界,也为全球共同治理探路。
(3)“替”,是说ChatGPT大火后,国内大厂纷纷官宣将有替代版本,人们也期待中国版ChatGPT的惊艳亮相。
人工智能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赋能百业、走进千家,不断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有力推动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ChatGPT的火爆启示我们,人们不仅希望看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看得见、听得懂”的感知智能,也希望出现更多“能读会写”的认知智能。扩展到人工智能赛道,需要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赋能应用和治理体系建设,抢抓发展机遇,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对个人来说,与其担心人工智能抢饭碗,不如校准目光向内看,多下功夫拓展知识增量,锤炼自我的创造力、竞争力,并且要保持开放心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知识运用】
近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备受关注,其上线仅两个月,注册用户破亿。这一通用聊天机器人以极低的门槛,让普通人体验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魔力,但也有人对其发展表示担忧。对此,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表明自己的立场,明确面对新技术ChatGPT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新技术的探索应用过程与当前社会发生摩擦在所难免,但从长远角度还是要积极地看待。
(2)分析ChatGPT的意义与问题。意义层面,比如chatGPT正好迎合了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的历史进程;有助于激活发展力,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带动其他领域产生新的行业变革;为教育、医疗、汽车、游戏娱乐、智能家居等注入新活力等。问题层面,比如准确度无法保证;代写论文、考试作弊等违规行为可能会层出不穷;涉及法律或伦理问题等。
(3)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例如科技企业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加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政府应当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明确人工智能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边界;对个人来说,多下功夫拓展知识增量,锤炼自我的创造力、竞争力,并且要保持开放心态,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
热点2: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热点链接】
1.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美丽中国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自然环境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其中之一。
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政策理论】
1.背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意义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必须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3.问题
(1)在我国70年的高速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中,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在70周年展览和国庆大典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全国上下乃至世界的认可。但是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严重制约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几百年来,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破坏,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3)目前看,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有悖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良风气,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低碳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普及,过度消费、奢靡铺张等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4.对策
(1)推动绿色发展,需着眼长远制定规划。推动绿色转型必须系统整体地把控,要统筹兼顾,强化顶层设计,开展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与支持政策,推动形成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协调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2)推动绿色发展,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离不开科技创新,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
(3)推动绿色发展,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绿色化,需淘汰落后产能,快实施传统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实施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遵循生态规律,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与范围内,挖掘生态资源的经济潜力,将生态要素转变为生产要素,实现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优化升级。
(4)推动绿色发展,需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消费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全民化,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人们积极选购绿色产品,同时,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知识运用】
1.你所在的部门最近正在对长江排污管道进行改造,施工工程给沿线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因而被群众投诉,领导让你处理群众投诉,你会怎么办?
【评分要点】
(1)第一时间联系投诉群众,诚恳道歉并且了解居民投诉的原因,如果是改造过程中产生了噪音污染,那么嘱咐施工单位注意噪声污染,避免打扰到群众。
(2)如果是施工的范围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那么给群众道歉,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同时解释改造工程是为了还附近居民更干净的水源,同时也能惠及长江沿线其他群众,是件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希望他们能够理解。
(3)将投诉内容的处理情况汇报给领导,并承诺后续的施工会持续跟进群众,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热点3:“后疫情时代”的社会恢复与发展
【热点链接】
1.世界银行发布报告《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指出,2023年世界可能走向全球性经济衰退,全球经济预计仅增长1.9%,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发生一系列足以造成持久伤害的金融危机;世界贸易组织预测称,由于世界经济受到多重冲击,全球贸易2023年增速将大幅下降。为应对关联储对抗通胀可能导致的经济下滑。仅在10月期间美国雇主宣布的裁员人数就增加了13%,达3.3万人,为2021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在着力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明年我国经济一定会迎来整体好转。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会加速释放。
3.人们在上下班的时候会发现,地铁里的人多了、路上的车多了,久违的早晚高峰又回来了;餐馆门口,又开始排起了长队;电影院、商场里也恢复了熙熙攘攘的热闹场面。同样的场景也开始出现在高铁站、飞机场,景点的门票和酒店的房间,预订量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广阔的国土上,工厂、农田、公路、高铁、水库、桥梁……一项又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开工建设。
【政策理论】
1.背景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相关情况。其中明确提出取消全员核酸检测,取消查验核酸证明、取消行程码、健康码等措施,为疫情的“全面放开”吹响了号角!
2.意义
所有场所的全面解封,迎来的是社会的全面恢复,将重新回到2019年之前的生活状态,各行各业如火如荼,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国家防疫政策的优化,一些外贸企业宣布全面开放,市场逐渐回暖,外贸经济也将逐渐恢复。优质资产,正在快速回暖。一些房地产企业快速回暖,率先领跑,带动与之相关行业的经济增长。
3.问题
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除了经济复苏的利好之外,也连带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再进行核酸查验,也不进行强制封控,感染病毒的人数就不好统计与控制,随着阳性患者的不断增多,各地区都出现了药物断货情况,退烧药和感冒药更是一药难求,医院更是出现医疗挤兑现象。病毒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少快递员也相继感染,快递物流基本停运。虽然解封,但是前期阶段商场、门店生意却并未出现人流暴增的场景,大家反倒比解封前更加小心谨慎。前期大量投入的方舱医院、核酸小屋也出现了被弃用的情况。
4.原因
全面放开却出现多种问题,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中央出台相关政策,各地在执行过程中缺少针对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有序放开,导致大量人群感染。
(2)不管是轻症还是重症,大量人群一有不舒服全部涌进医院,导致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对所有人员进行治疗。
(3)地方药店对有可能感染人数预估不足,药品补给不及时,引起群众恐慌,出现大量囤药或者一药难求的情况。
(4)老年群体疫苗接种覆盖面不够,导致大量老年人感染后出现重症较多。
(5)快递、外卖接触人群数量较多,防护做的不好,就有可能感染病毒,从而形成几何状传播。
5.对策
(1)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封政策。在社会面有序放开,重点强调“减少重症、减少死亡、减少感染”。
(2)医疗系统分流,轻症、无症状者可选择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家治疗;症状明显且反复发烧患者可在社区医院进行住院治疗;重症患者可以前往大医院进行治疗,有效减轻大医院负担。
(3)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保证药品及防疫物品供应,特别是一些社区药店、卫生院,物资的保障可以让群众更安心。
(4)重视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及体弱者,加大疫苗接种覆盖面。
(5)快递、外卖等重点民生行业从业人员要注重防护,及时进行人员的补给。
(6)宣传部门及时宣传相关的病毒传播情况,对群众进行居家治疗指导。
【知识运用】
1.现在属于“后疫情时代”,关于中央出台的防疫新十条政策。请问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中央出台的新十条政策宣告了三年的疫情防控工作的胜利及下一步工作重心将向社会经济恢复及发展转变的决心,迎来的是社会的全面恢复,将重新回到2019年之前的生活状态。
(2)但是在看到希望的同时,也要警惕问题的发生,比如全民感染、药品短缺、医疗挤兑等问题。
(3)出现问题不要全面否定政策,循序渐进推进政策、积极应对问题是关键。医疗系统分流、保证药品供应、做好正确引导、进行人员补给等。
热点4:多部门联合 全力守护老年人“钱袋子”
【热点链接】
1.近日,民政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常态化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作出制度安排。
《意见》指出,要加强风险摸排。民政部门要对接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养老机构登记备案信息共享交换机制,通过信息抓取及时掌握增量,做到情况清、底数明。要定期开展存量摸底排查,每年对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和质量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检查,在排查中发现未经登记但以养老机构名义开展养老服务活动的,依法做好分类处置。
《意见》强调,要加强源头治理。养老机构要规范内部管理,依法签订服务协议。民政部门要补充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完善养老机构备案信用承诺制度,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网上备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送风险提示,做好典型案例宣传,开展“三进”、“四见”活动,提高老年人防范意识和能力。要制定养老服务质量信息公开模板,张贴宣传简报,公开举报方式,公布依法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相关信息,引导老年人及家属理性选择。
《意见》要求,要依法分类处置。民政部门对摸排发现的问题隐患要综合评估、逐一研判,纳入“红橙黄绿”风险管控等级,并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要加强信用监管力度,对因从事非法集资依法受到处罚的养老机构,依法采取惩戒措施。要对因参与非法集资受损的困难老年人,符合条件的,依法及时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范围或者给予临时救助等,保障其基本生活。要加强舆情信息监测,做好信息报告和处理、应急处置等工作。要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维护老年群体合法权益。
【政策理论】
1.背景
(1)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点:基数大、增长快、未富先老。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近年来,一些机构和企业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老”等名义,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在养老服务领域实施非法集资,严重侵害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破坏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秩序。早在2020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明确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2022年4月,12个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3)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角度阐述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意义
(1)《意见》完善了信息共享机制,破解了登记管理机关与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避免行业主管部门情况掌握不及时而监管跟不上的问题。
《意见》要求省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对接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养老机构登记备案信息共享交换机制,通过信息抓取及时掌握增量。各地民政部门每年对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和质量进行不少于一次的现场检查,并将摸排开展情况以及各机构摸排结果,及时填报到“金民工程”全国养老服务信息系统,确保各方信息对称性。
(2)《意见》进一步压紧压实了各部门对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和配合处置的职责任务,对摸排发现的问题隐患综合评估、逐一研判,纳入“红橙黄绿”风险管控等级,并做好线索通报和分类处置,细化了工作举措,强化了监管要求,提高了防控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保驾护航。
(3)通过《意见》出台,相关部门更好地整治和防范养老领域非法集资问题,保护了老年人的财产安全,提升整体社会的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
3.面临问题
(1)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作案手段多样,手法不断翻新,并以互联网为“主阵地”,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给查处工作带来难度。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在骗取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集资款,导致受骗老人经济损失追回困难。
(2)老年人存在法制意识淡薄、辨别意识弱的情况。很多老年人由于信息获取渠道较窄,防范意识不强的情况,容易受到利益诱惑,受骗风险较大。
4.对策
(1)《意见》还需全面落实。各部门必须在《意见》指导下,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加强协同配合,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治理,做到“零容忍”“严打击”,有力度、有速度、有效果。
(2)加大宣传,通过进社区宣讲、短视频推送、宣传单发放等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了解当前各种诈骗手段,提高警惕,提高对骗局的识别能力,不断提升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引导老年人自觉远离投资陷阱,让养老非法集资诈骗无处遁形,为老年人营造安全、充满幸福感的社会环境。
(3)除了《意见》出台,还应推动行政整治和刑事打击的衔接联动。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提升威慑力。对重大线索,要周密制定预案,最大限度追赃挽损,科技赋能,提升执法效能。
防范化解养老机构非法集资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知识运用】
1.为了更好地落实《关于加强养老机构非法集资防范化解工作的意见》,提升老年人防范意识,单位让你负责开展一次养老诈骗宣传教育活动,你觉得活动重点有哪些?
【评分要点】
(1)能够结合活动背景,认识活动意义。如,提升防范意识,增进沟通,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2)能够结合活动目的,明确活动重点。例如,认识到此次活动的宣传对象重点是老年人,确保对象选择的针对性;宣传形式要能够结合宣传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需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互动性要保障。如可进社区与老年人面对面开展宣讲,答疑解惑;如可以情景剧的形式展现相关案例等。宣讲内容要全面实效。包括相关法规、常见诈骗形式及如何更好地识别防范等。
热点5:《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
【热点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9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一部从根本上与制度上预防、遏制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新兴领域立法,将全方位筑牢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治防火墙。
2.《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后,近期,西安市莲湖区司法局利用“社区法治日”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普法宣传进社区活动。全区131名社区法律顾问通过开设法治大讲堂、设立法律咨询台、开展指尖普法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并结合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向群众详细讲解刷单返利、网络贷款、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电商物流客服退款等诈骗方式,提醒大家在遇到类似套路时不要上当受骗,提高防诈反诈意识。
3.自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以来,广东省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新法宣传,着力提升普法实效,织密织牢基层治理网络,全面运用这一新的法律武器重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坚决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截至12月17日,广东省公安机关共适用新法打击案件416宗,捣毁窝点128个,行政处罚633人,刑事处罚586人,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迅速形成强有力的震慑。
【政策理论】
1.背景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目增多,犯罪分子通过利用电信网络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制造网络黑灰产业交易,且此种诈骗方式呈组织化、链条化、跨地域跨国边境等特点。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严重侵害了公民财产安全,损害了社会诚信和国家形象。基于此,我国迫切需要一部专门性的在金融治理、电信治理和互联网治理等方面的法律,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全面的预防和遏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快速出台。
2.意义
(1)有效促进依法治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的法案条文其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较强,补足了制度政策的短板,实现了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防治的关口前移治理。同时,此次反诈专门立法贯彻落实了党中央重要的决策部署,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和坚决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法律武器。
(2)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经统计,2021年全国共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类型现已超过50种,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2.5万余件,共紧急止付群众被骗款3291亿元,电信诈骗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上升最快、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犯罪。而《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维护民众的权益,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此项法律强化了相关主体的防范责任和信息保护义务,对金融及互联网领域相关服务提供者提出了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力求全面挤压犯罪空间、彻底铲除犯罪土壤。所以《反电信诈骗法》不仅可以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是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3.问题
(1)跨国打击犯罪组织较难。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境外作案占比达80%以上,境外诈骗集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且呈现出链条化运营、集团化操作和精细化分工等跨国有组织犯罪情况。
(2)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一方面,存在一些机构员工为谋求利益人为倒卖公司客户个人信息;另一方面,群众日常生活中在电脑或者手机中参与的一些网上调查活动、登录的钓鱼网站以及购买商品后的快递单、小票和车票未及时有效处理等,都会被犯罪分子进行“画像”,以此实施精准诈骗。
(3)民众反诈意识有待加强。网络诈骗犯的方式和手段花样百出,且诈骗分子多经过培训,具有系统的诈骗方式和技巧,根据诈骗对象不同的年龄、身份、性别和地域等因素实施精准诈骗,受害人防不胜防。
4.对策
(1)加大电诈打击力度。一方面,立足境内打境外。一些犯罪分子通过潜伏在国内招聘软件和社交平台中,利用海外高薪的幌子吸引求职者,进而将招聘到的人员组织其偷渡。源源不断地为境外诈骗团伙提供“新鲜血液”。对此,我们要进行全面打击,进一步推进“断卡”“断流”“拔钉”等专项行动,切断这条黑色人力供应链,将其连根挖起,力争从源头上减少电诈犯罪;另一方面,持续推动国际执法合作,积极探索构建跨地跨境防治网络犯罪的协同机制,守好群众的“钱袋子”。
(2)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其一,公司企业落实好主体责任,加大对于公司内部客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强化数据安全监管及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其二,群众自身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各类防骗知识,了解各式各样的诈骗特点,掌握防诈技能并提高警惕。
(3)常态宣传反诈内容。第一,通过利用新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和快手等平台,鼓励各地反诈官方账号通过拍摄短视频或者直播普法的方式,让群众更加直观的了解各类防诈知识及方法;第二,通过开展进社区、进学校和进农村等方式,加强对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等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其防诈意识。
【知识运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于2022年9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对此,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能开门见山的谈到此项法律出台的背景。《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基于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当前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严重侵害了公民财产安全,损害了社会诚信和国家形象的背景下,及时出台的法律。
(2)能深刻的理解此项法律的意义。如有效促进依法治国、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3)能谈到当下电信诈骗的现状问题。如跨国打击犯罪组织较难、个人信息泄露问题较严重、民众反诈意识还是有些薄弱等。
(4)能提出有效对策。如通过立足境内和推动国际合作的方式加大对电诈的打击力度、维护好个人信息安全以及加大对于反诈宣传的力度。
热点6: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
【热点链接】
随着大数据应用下行和政策支持,我国将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农业遥感、物联网等方面加强应用,并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精准化的目标,根据统计,2025年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会达到1.26万亿元,将占据我国农业增加值的15%,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政策理论】
1.背景
数字农业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农业农村部也相继印发《“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等,有利于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与落地。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已经成为我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人民融媒体《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2.意义
(1)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的加入,使农业生产更为智能化、标准化,减少了因虫害所导致的减产现象,保证了农产品质量,规模化生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数字化的应用,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农村电商一方面减少了推广、店面租金等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实现了农产品销售经营的灵活性,主动掌握市场形势,合理规避市场风险。
(3)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信息化的融合,能够实现农业科学生产,重塑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进而带动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4)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是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数字农业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有力抓手,数字农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农村所存在的生产成本上升、农业人口老年化趋势严重等问题,因此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3.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层次不齐,特别是偏远地区还很匮乏,5G网络、光纤网络等未实现全覆盖,现有的设施建设力度不足,不能支撑起数字农业的发展,传统设施的数字化改造还远远不到位。
(2)技术人才短缺。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但是一方面当前乡村居民缺乏对数字化发展的重视,专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很难吸引到专业技术人才来乡村,乡村数字农业、数字农企的技术难以得到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难关也难以攻克。
(3)乡村产业难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规模大、体系成熟,现在要将数字经济融入到传统农业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乡村各产业间的融合度相对较低,关联较少,没有将数字技术充分应用到产业融合的过程中。
(4)发展资金不足。数字农业、数字农村的发展需要大量设施、技术的投入,后期维护也成本较高,这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是数字经济收益见效较慢,农户农企的参与意愿低,也无力承担,导致发展资金不足。
3.对策
(1)稳定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一方面由政府加大财政倾斜,为传统农业争取更多的资金、资源,另一方面还要拓宽融资渠道,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农业数字化建设中。
(2)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农业技术。根据整体布局,增加农村新型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确保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物联网设施技术水平提高,重点支持数字农业各项技术攻克难关,并进行推广使用。
(3)培养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应当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对数字化农业技术的掌握,熟练使用农机设备。扶持农村电商的发展,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另一方面要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形式常态化保持下去,吸引农业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到农村,并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得技术人才能留下来。
(4)提升农村农业的全流程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环节,应当体现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融合在各产品数据间,充分调动数字资源,真正构建立体多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知识运用】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为建设现代化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请谈谈对于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认识。
【评分要点】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农业。
(2)认识到数字经济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能够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改变农业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农业科学生产,重塑农产品供应链、价值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3)能够针对数字农业更好地发展提出对策。例如稳定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农业技术;培养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提升农村农业的全流程数字化能力等。
热点7:弃高价彩礼,树婚俗新风
【热点链接】
1.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明确,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
2.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文明办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婚俗改革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将全面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律礼互动,到2025年,全省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经常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低俗婚闹等婚嫁陋俗得到有效遏制,人情、宴请、彩礼等支出负担明显减轻,全社会呈现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俗新风新貌。此政策一出解决了社会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一致好评。
3.宁夏泾源县制定出台《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彩礼最高金额不超过6万元,并倡导女婿赡养岳父母,并对人情礼金等金额做出了限定。
《意见》提到,要抵制高价彩礼,倡导婚事新办。杜绝讲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的婚嫁陋习,实行彩礼限高,彩礼最高不得超过6万元并逐年下降,酒席不超过10桌。加大“零彩礼光荣,高彩礼丢人”宣传力度,形成人人抵制高价彩礼的社会氛围。倡导女婿孝敬赡养岳父岳母,帮助岳父岳母过上好日子。
1.背景
社会背景:
在古代,婚有六礼,其一为纳彩。彩礼原本是一种仪式化交流,有利于情感表达。婚俗之“俗”,乃传统习俗、公序良俗之意,绝无半点庸俗、低俗的味道。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婚俗悄然 “变味”。“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不是段子,而是屡见不鲜的现实。
高价彩礼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精神负担。与此同时,伴随高价彩礼而来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风气也令人诟病,甚至有人借此歪风行骗婚之实,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高价彩礼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加以遏制,大力推动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很有必要。
政策背景:
农业农村部2023年2月21日发布《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宣教活动,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引导各地在村规民约中充实简办婚丧喜事、减轻人情负担、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孝老爱亲等内容。遴选推介第四批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推广乡风文明建设经验。
2.影响
(1)高价彩礼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价彩礼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形成攀比之风,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样的做法,曾被古人讥为“贪鄙”。男婚女嫁,如果一方盯着彩礼、一方盯着嫁妆,将婚姻货币化、感情物质化,肯定会给婚后生活埋下重重隐患。
(2)整治“高价彩礼”带来的积极影响:
治理高价彩礼,是在还人情以温情、还民风以淳朴、还乡风以文明。
治理“高价彩礼”问题,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不仅能让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回归本来意义,而且能为倡导文明婚风婚俗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倡导文明婚俗,不仅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3.原因
“天价彩礼”是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转型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其成因非常复杂。
(1)1980年代以来偏高的出生性别比导致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衡,随着这些年份出生的男性人口陆续进入婚姻市场,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再加上“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进一步加重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男性的婚姻挤压程度,男性对稀缺的可婚配女性资源竞争加剧,导致这些地区的平均彩礼金额不断上升。
(2)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决定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这一特征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依然较为突出,嫁娶婚姻模式意味着女儿对娘家的潜在经济贡献与实际赡养义务转移到夫家,这种“买断”和“交割”成为男方需向女方父母做出经济补偿的基本逻辑。
(3)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至上的“交换观念”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物价、房价上涨等因素,年轻人成婚的经济压力倍增,同时刺激彩礼价格进一步上涨。
3.对策
没有优良传统,就没有文明;不能扬弃陋俗,就难以进步。治理高价彩礼,如何见效?立足实情、顺势而为,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大治理力度,做好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1)党员、干部要发挥榜样的力量,做好导向指引,带头示范。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推进移风易俗,反对高价彩礼上,要严格落实农村党员、干部操办婚丧等事宜报备制度,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觉培育文明乡风,主动接受监督,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农村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只有身体力行,才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才能在实施移风易俗工作时更有说服力。
(2)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从观念上破除“天价彩礼”的滋生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各地在治理高价彩礼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标本兼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转变、文明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各地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可联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比如一些地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让百姓能在欢声笑语中逐步了解新风尚、跟随新风尚;比如一些地方通过道德讲堂,除旧布新、传播正能量。目的都是为了倡导和谐民风、社会清风,将移风易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思想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农村地区,提高群众知晓率,引导教育群众改变观念,让高价彩礼失去市场,让健康婚俗观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3)现实中发现,越是贫穷偏远的地区,高价彩礼越有市场。在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由于没有更多收入来源,通过彩礼获得一笔不菲收入,就会以因袭传统习俗的名义得以流行。所以根源性消除天价彩礼生长的土壤,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并以此带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知识运用】
1.结合漫画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评分要点】
(1)结合漫画,对于漫画内容进行简单描述,结合漫画标题“高攀不起”明确漫画主题——“高价彩礼”现象。
(2)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对于“高价彩礼”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存在攀比、虚荣之心;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农村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等。
(3)能够认识到“高价彩礼”存在的危害,例如伤害婚姻双方的感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文明风气的构建等。
(4)能够就“高价彩礼”整治提出相关建议,例如党员、领导干部要能够起到模范作用,成为移风易俗的领头羊;例如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相关制度民约的制定,逐步引导群众能够主动抵制“高价彩礼”,共建文明新风尚;例如全力发展经济,提升群众收入,根源性解决“高价彩礼”的问题等。
热点8:“囤药焦虑”谁之过?
【热点链接】
近日,“蒙脱石散的作用”、“诺氟沙星是什么药”等话题登上热搜。据报道,此前一张在网络上热传的截图称,奥密克戎新变种容易导致腹泻,建议大家准备蒙脱石散、诺氟沙星等药品。由此导致北京、上海、深圳的多家药房均表示蒙脱石散售罄,线上配送也处于断货状态。一张不知发布者背景的图片,一夜之间让蒙脱石散脱销,公众的“囤药焦虑”到底是谁之过?
【政策理论】
1.背景
近段时间,随着遍布网络的XBB.1.5毒株的各种传言,甚至一些平台流传的截屏夸大了XBB.1.5毒株的致病性,尽管专家强调,不能随意服用蒙脱石散,但根本挡不住蒙脱石散的脱销。据了解,相关传播囤药信息的当事人已被警方批评教育,也深刻反省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其实,药品都是有保质期的,大量囤药,真无必要。反而,也需要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反观当下,大众的囤药行为,也实属被逼无奈,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医药常识等,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被别有用心者用来渲染蛊惑人心,让民众惶恐不安,借此牟利,不仅会扰乱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还会让真正需要的人群无法及时购买,甚至有人还可能因用药不当给身体带来副作用,此等行为,着实可气可恨。
2.原因
一夜之间让蒙脱石散脱销,产生“囤药焦虑”,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医药部门及专家未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和解答。面对“囤药焦虑”,相关部门没有第一时间提醒民众理性购药,比如什么症状应该用什么药,也未及时公布日常可以采购药品目录,才导致民众盲目跟风,相信传言,被黑心造谣者利用,产生“囤药焦虑”。
(2)部分群众缺乏医药常识和辨别能力。不清楚蒙脱石散、诺氟沙星都是什么药,有哪些作用,新毒株应该怎么备药,备什么药等,同时对平台网站的消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造谣者带着走,成为囤药一份子。
(3)相关监管部门监管缺位。对市场监管不到位,对于相关药品的售缺乏引导,导致市场混乱,也未及时依法处理别有用心者、造谣者,致使市场混乱。
(4)平台和网站未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舆情热点的风向标,未及时关注热搜是否自然爬升,是否有人恶意幕后操作,没起到警惕和防范的作用。
3.对策
(1)加强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近两年市场监管总局曾先后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对于“捏造、散布推动或者可能推动商品价格过快、过高上涨的其他信息的”,属于哄抬价格违法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应该夯实部门责任,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及时发声,确保科学信息透明公开。相关部门及权威专家应及时公布权威信息,提前研判有哪些毒株、可能会出现的症状、需要对应用什么药品或物资,及时透明公开的科学信息,通过官网、人民日报、微博等各种平台提前向公众普及相关信息,保障群众在面对相关信息,能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3)科学统筹,完善药品保障机制。医疗等部门应在科学指引下,提前做好医药物资准备,提早安排生产、适度加大供应,并将相关药品和物资纳入保供名单,及时公布必备药品目录,稳定药品价格,并指导销售渠道落实“限量、拆零、限价”原则,做好药品市场宏观调控,保证买得到、用得对、信心足。
(4)加强监管,建立联合惩罚机制。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部门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执法,加强监管,定期不定期抽检排查市场,对于破坏市场购买渠道、蛊惑人心、借此牟利的不法分子等行为,坚决依法予以严厉的处罚,以示惩戒。
(5)积极引导,实现第一时间防范干预。各大网站、平台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刻关注热搜是否自然爬升,提高敏感性和警惕度,做好防范和干预工作,同时对于恶意宣传、渲染等行为予以禁言、关停、报案等,确保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6)理智冷静,做到科学合理备药。面对疫情,民众备药本身具有其合理性,在大环境下,会让民众有安全感,但也不妨冷静一些,理智看待疫情发展和用药需求,按照专家提示和官网发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备药,避免产生囤药焦虑,同时注意加强日常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方是长久之计。
【知识运用】
1.假如你是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有市民打电话来反映在最近在大小药房、药店,均买不到布洛芬等药品。对此,请问你会怎么做?
【评分要点】
(1)真诚地向市民道歉,告知我们会迅速解决问题,向他了解无法购买药品的原因,并告知反馈的大概时间。
(2)核实各个片区的药品分配数量和对应的发放数量以及现在的缺口数量,向医药部门及相关的药品销售网点、医院等部门了解事情的实际情况,并查看当时的销售、进购相关记录,做好数据资料整理工作。
(3)根据调查到的实际结果处理问题,如果确实是因为急需药品数量不够要及时向市民解释清楚,并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备,同时协调相关部门配齐药品物资,保障药品第一时间的供应,并畅通多渠道预约购买,保证绝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如果工作人员工作不到位等,后期会组织集体培训和学习,提升业务素质同时也要谢谢监督和反馈等。
热点9: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
【热点链接】
1.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具体来看,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2.国际媒体17日纷纷关注中国人口变化,美国《华尔街日报》称,在经历多年的出生人口下降后,中国总人口数开始减少,对长期稳居世界头号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现实。英国广播公司(BBC)17日称,联合国前统计司司长、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保罗表示,中国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充裕的准备时间”来应对人口挑战。
“中国是否已失去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并让位于印度?”《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称,联合国2022年7月发布的预测显示,印度将在2023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国家。
针对外界预计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预测,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7日回应称,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两国应用好人口红利,实现各自发展振兴,并为人类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政策理论】
1.背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是人口转变规律长期作用的产物。此前,我国人口负增长惯性的隐性积累已有很多年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口就进入了公认的低出生、低生育行列,开始积累起人口负增长的势能。低生育背景下,人口之所以保持了正增长,是因为人口正增长惯性作用使然。
2000年前后,国内人口学界就敏锐提出:我国已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宣告了人口极低出生率、极低死亡率和极低自然增长率人口新时代的到来。2000年“五普”时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仅有1.22,2010年“六普”时仅有1.18,2020年“七普”时也只有1.3,生育率二十年间处在极低水平。不可忽视的是,低生育率是意愿性的、内生性的和稳定性的。
2017年以来,人口数量连续六年下降,人口出生率连续三年跌破10‰,多数适龄结婚的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在0-1孩之间徘徊。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人口低增长已经存续一段时间,人口负增长惯性一旦释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正式严肃地摆上议事日程。而我国生育-人口少子化趋势明显加剧,生育意愿持续低迷,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2.原因
(1)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生育水平继续下降。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同时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10年推迟约2岁)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
(2)社会发展带动观念的进步,特别是女性观念的进步,导致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自我职业的期望越高,生育与就业的冲突越大,生育孩子的成本也越高,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女性倾向于少生孩子。数据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中,生育一孩居多,接近70%;高中文化程度者生育一孩和二孩的占比相当,都在47%左右;小学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者以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居多,占比分别为 63.42% 和 59.21%。在未生育的女性中,高学历者所占比重也超过了一半。
(3)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生育和养育成本提高。有专家表示,在中国生育一个孩子,从0—17岁的养育平均成本是48.5万元,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韩国。而且,养孩子还包括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比如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辅导功课、甚至包括给孩子买学区房等等,这些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相关机构2018年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有48%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比高达40%及以上,这些压力导致年轻人恐婚恐孕。
3.影响
(1)社会劳动力减少。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以劳动力为主,如果劳动力减少,那么社会的发展势必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对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需要劳动力推动提升人口减少也就意味着劳动力减少,那么对于国家的发展也会有影响。
(2)社会老龄化问题加重。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中国在进入净增长人口阶段,那么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进一步突出。老龄化严重,将会进一步消耗社会的存量财富,由于劳动力减少,社会增量财富就会减少,那么进一步加剧社会财政负担,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3)经济发展将会放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从每年的9%下降到现在每年的5%左右,数据下降的背后也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口减少的数据,那么中国在接下来发展中,如果人口还在持续减少,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会进一步放缓,没有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对于中国的发展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就比较缓慢,甚至有些地区会进入停滞不前的阶段。
(4)年轻人不再喜欢生育孩子。根据数据调查,90后有将近一半的人还没有生孩子,这也就意味着有一半的人还没有进入到婚姻状态,或者是组建完家庭还没有要孩子。这么庞大的一个年轻群体,还没有生育孩子就可以看出生育孩子的观念,并不是很强烈,甚至00后们对生孩子的问题也会看得比较轻。
4.对策
(1)政府层面“催生”政策应该加大力度,提高精准度是关键。从长远的国家安全和战略出发,优化生育、适度生育、鼓励生育是优化人口发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为生育是人口的源头,决定人口的未来。在低生育-高龄化时代,生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国家要拿出真金白银让公民能享受生育的国民待遇,分享改革红利,提振过低的生育意愿。年轻人恐婚恐育是有原因的,政策就应该对症下药,加大支持生育的相关措施,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的供应,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提高社会在抚养孩子方面的参与度,提高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
(2)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找人口质量的红利。未来的几十年,我们已经很难再像以前一样,继续吃人口数量的红利了,眼下就应该调转目标,改吃人口质量的红利,要达到这个目标,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教育、健康、技术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提升教育普及度,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推进社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3)适时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人口负增长往往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同时,随着国人人均寿命逐渐增加,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很多人对延迟退休是有点抵触的,辛苦大半辈子,总希望能够按时退休安享晚年,也有人会担心,延迟退休后,年轻人的机会是不是更少了?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靠一项政策来解决所有问题是很困难的,延迟退休要解决的是社会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来看,这是第一位的,俗话说得好,老年人是块宝,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同时,充分挖掘老年人力资源,这才是站在整个社会角度的正确做法。
【知识运用】
1.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数据一出,引发极大关注与热议。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表明自己的立场,明确人口相关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包括更有效实施生育支持政策等措施。
(2)分析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如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生育水平继续下降;社会发展带动观念的进步,特别是女性观念的进步,导致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生育和养育成本提高等等。
(3)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比如政策应该对症下药,加大支持生育的相关措施,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的成本,加大廉租房、公租房的供应,完善普惠托育服务,提高社会在抚养孩子方面的参与度;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寻找人口质量的红利,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适时出台延迟退休政策,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等等。
热点10:理性看待后备箱经济
【热点链接】
1.“后备箱”经济是“夜市摆摊”的“新玩法”,区别于传统将商品摆放在地面售卖的方式,“后备箱”经济是将商品放进了后备箱,是年轻人更加青睐的一种摆摊新形式,同时装点上个性鲜明的彩灯装饰、LED灯牌,让夜市焕发新的生机,给夜市带来更多年轻的活力。
2. 辽宁大学中国未来创意阶层(CFCC)研究院院长李伟民提出,当前,“后备箱”经济作为地摊经济的进一步升级,蕴含了独特的街头文化,是展示沈阳城市氛围的重要出口,使城市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后备箱”经济能够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促进居民就业。由于没有高昂的店铺租金和运营成本,进入门槛较低,所售商品价格均由市场自由竞争形成,能够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可以拓展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活力。
3.南都“记者帮”的记者看到,某摊主正在制作饮品,大汗淋漓。后备箱的操作空间有限,他索性将设备搬到地面操作,周围没有垃圾桶,客人也将一些奶茶盒、纸巾等垃圾直接扔在地上。而在不远处,垃圾桶已经爆满,旁边还堆着几袋垃圾。另一后备箱摊主的生意火爆,直接在人行道上摆了五六张桌子,一个大垃圾桶被拖至车辆旁,非机动车道遭到占用。
【政策理论】
1.意义
(1)“后备箱”经济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全球疫情给人们的生活笼罩了一层阴霾,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以往的色彩。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逐渐放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启了自己的“后备箱”经济,不仅给城市增添了年轻的活力,使生活焕发了往日的色彩,同时这种年轻的、新颖的、时尚的“地摊”形式也促进了城市的消费,激发了城市的消费活力。
(2)“后备箱”经济带来了消费方式的创新。在自媒体、流量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线上的消费方式,如购物、外卖等,但是“后备箱”经济的出现给消费方式带来了创新,是一种线下消费方式的创新。这种消费方式的创新一方面满足了年轻人面对面社交和生活的需求,为年轻人交友提供了新方式。另一方面,创意产品、文创产品、新口味食物、怀旧概念、科技体验、潮玩、酷玩、新颖个性的宣传方式等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
(3)“后备箱”经济给从业者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因为不用租店铺,不用搞装修,入门门槛低,这就给想要改善生活的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从业者可以利用下班和业余时间发挥自身的爱好特长,利用“后备箱”提供产品,提供服务来赚取费用补贴家用,减轻生活压力。同时有实体店铺的从业者也可以利用“后备箱”结合直播的形式为自己的店铺引流,吸引消费者到线下消费。
2.问题
“后备箱”经济的爆火随之带来了诸多问题,如:
(1)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同时不少“后备箱”集市又是自发形成的,导致了不少“后备箱”集市“车满为患”。私家车摆摊占道经营的报道也在各自媒体平台中屡屡爆出,例如河北涿州市鼓楼大街的禁停路段,有私家车摆摊堵塞道路引起了市民的投诉;南京五马渡广场的“后备箱”集市占道经营问题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的出行。
(2)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方面从业者自身的健康情况无从知晓,如果从业者患有如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渗出性皮肤病等不能从事入口食物加工工作的疾病却仍摆摊出售食品,那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后备箱”加工食品空间狭小,一些从业者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将食材、外包装、垃圾等随意摆放在地上,同时从业者是否使用劣质食品进行加工出售,这些问题都会对消费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3)环境污染,影响休息。“后备箱”经济的从业者、消费者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玩到很晚,也因此会对附近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不便,如熙熙攘攘的吵闹声,四处飘散的油烟味、散场后满地的垃圾、阳光照射散发的臭味。武汉一元路有个“后备箱”集市,曾经是一个网红打卡地,就因为以上的问题被居民投诉后叫停了。
3.对策
(1)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助力“后备箱”经济良性、有序、健康发展。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现有优秀经验对“后备箱”集市地址的选取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为“后备箱”从业者们提供固定的经营区域,明确集市的地点、开放时间,制定科学的集市管理办法等。另一方面,对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进行严格把关。对从业者健康状况严格把关,同时加强宣传、落实培训,让从业者们认识到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都能够按规章制度办事、诚信经营。
(2)从业者、消费者也应发挥力量。一方面,从业者应该积极配合、服从集市统一管理,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认真学习相关材料,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不售卖假冒伪劣产品,注意自身言行,及时清理垃圾等。另一方面,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不要盲目跟风,忽略了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对自己的健康和权益负责。
(3)畅通监督、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从业者参与到日常监督工作中,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如从业者不诚信经营,售卖假冒伪劣产品,噪音扰民等等问题,要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及时向举报人进行反馈。根据反应问题的性质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仅仅依靠政府自身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政府和群众通力合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知识运用】
1. 近来,“后备箱”经济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很多城市的“后备箱”集市应运而生并且迅速走红,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它点亮的不仅是摆摊人的梦想,也点亮了城市的烟火气。对此,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分析“后备箱”经济的现实意义。如“后备箱”经济是一种创新的消费方式,迎合了年轻人创业的口味,给疫情后的城市带来了新的消费活力,给消费者带来了新的消费体验等。
(2)在“后备箱”经济爆火的同时要能够认识到“后备箱”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陈述。
(3)能够提出合理的对策促进“后备箱”经济的良性、长远发展。对策要全面,有针对性,如对“后备箱”集市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对从业者资质、健康状况严格把关,加大对诚信经营、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拓宽维权举报渠道,加大违法成本等。
热点11:“智慧买药”服务社区老人
【热点链接】
1.重庆市渝中区曾家岩社区,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启动了“智慧买药”志愿服务。居民只需要在阳台上“点单”,志愿者就会将需求发到“曾家岩社区疫情防控党员群”,第一时间明确“接单”和“送单”人员。通过志愿者“接力买药”,解决了很多独居老人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用药需求。同时,社区还拓展“智慧买药”内容,及时为居民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2. 2022年12月9日,饿了么宣布启动“防疫助老”专项计划。据了解,本次计划执行期间,用户可通过App内搜索“防疫助老”进入专题会场,会场中除了设置有包含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老年人基础病用药的“专项药品包”外,还将发放2万个10元“防疫助老”红包。同时,会场中还加入了“老年人居家日用品清单”,方便老人一站式备齐物资,年轻用户也可进入指定会场为身边老年人购买必需物资。
【政策理论】
1.背景
“新十条”发布之后,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再次成为优化防控措施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抗疫新阶段里群众主要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开心于封控不再有,可以走出去谋生;另一方面,又担心老人孩子和医疗资源挤兑。同时,缺乏对病毒客观认识的人、家里有老弱群体的人、身体免疫力低下的人,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全感,焦虑的情绪层层传递。在这种焦虑心理的推动下,势必会带来用药需求的增加,从而就会出现社区各药店门口出现排队长龙,甚至买不到药品。
2.意义
进入到抗疫新阶段中,启动“智慧买药”服务计划意义重大:
(1)有效保障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减少易感人群的致病风险。老年人出行不便,抵抗力低下,属于易感人群。他们每多外出一次,感染的风险便会增加。放开疫情管控之后,短期内,线下药店更会成为人群聚集地。而这更是加大了疫情的感染和传播风险。利用志愿者或线上平台的“智慧买药”就可以有效减少人群接触,避免致病风险。
(2)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智慧买药”是利用数字化工具为有用药需求的人群提供的优质买药服务,通过相应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所需药品,减少出行、排队等困扰,给用药人群带来极大的便利。
(3)能一定程度缓解医疗挤兑压力,减少群众的焦虑心理。利用“智慧买药”可避免线下买药感染风险,有利于控制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的感染率。同时,也能将不安全性降到最低,减少群众的焦虑心理。
3.问题
(1)老年人不懂如何“线上买药”。有部分老年人不识字,只能使用传统的非智能手机;有部分老人虽然购买了智能手机,却不会操作,平时也仅仅使用接打电话功能;还有部分老年人有一定的使用智能手机的知识,却担心诈骗等风险而不敢线上买药。
(2)“智能买药”系统搭建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其一、社区掌握老人实时用药需求存有难度,社区居住人员有一定的流动,人口数量大而社区人手有限,无法精准更新每一位老人用药需求;其二、相应平台买药操作复杂,界面不符老年人操作习惯,并且有广告营销,容易造成老年人误点;其三、线上医保系统未开放,无法使用医保报销买药费用。
4.对策
要充分发挥“智慧买药”相关功能,为老人带来更便捷、安全的买药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社区要积极开展“手机课堂进社区”等公益活动。通过志愿者“手把手”“一对一”式帮助,替老人注册“国家反诈中心”、“饿了么”、“美团”等APP,帮助他们智能防诈骗、网上挂号就医、线上购物退货等,提高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
(2)社区要积极组建基层志愿者队伍。可以号召社区内党员、知识分子、青年等成立社区志愿者团队,建立社区买卖用药的微信群,直接群内统计老人用药需求并落实“买送”药人员。同时,摸底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就近安排志愿者电话或上门“一对一”指导服务。
(3)平台入驻的商家也要充分做好准备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提供不逊于、甚至优于线下药店的购买体验,要针对老年人常见购药问题定期展开员工培训,并尽可能设置专门服务“老年人”的人工客服,利用平台识别老人的购药需求后主动电话联系老人,并咨询具体情况后给出专业的、合理的购买推荐。
(4)线上购药平台要优化软件功能。可以开发专为老年人使用的平台,增大界面字体方便老人识读、删除广告插件避免老人错误操作、植入智能语音系统方便老人使用语音搜索等,使其操作更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同时,搭建医保报销平台,方便老人使用医保报销,又或者可以通过免费给老年人发放“关爱老年人”的购药红包,最大程度让利、让惠给老人。
(5)线上平台要营造安全的“智慧买药”环境,打消老年人线上购药之忧。要增加商家入驻门槛、严审资质,要定期监控并评估入驻商家的信誉、对评分不好的商家进行警告甚至取消入驻资质处理。以保证老人在“智慧买药”过程中,看的舒心、买的放心、用的安心。
【知识运用】
1.你所在社区有一位独居老人向你电话求助,说“她家里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的药快用完了,但是自己行动不便”,作为社区工作人员,请问你在接到电话之后,你会如何沟通并处理此事?
【评分要点】
(1)能够在电话之中给与老人安慰,并获取准确信息。如:告诉老人不要着急,社区一定会帮她解决生活难题,同时,询问老人住址方便上门进一步了解情况。
(2)能够及时根据住址情况,拜访老人,考虑到老人独居且行动不便,除了要了解她的用药情况,还要询问老人是否有其他难处,如生活物资采购、房间卫生清理等,做好记录。根据老人的购药、生活物资采购需求进行采购并送往老人家里。
(3)考虑到社区也有其他行动不便的老人,因此,可以向领导申请在辖区进行摸底调查,统计所有行动不便的老人信息,并将他们纳入重点照顾人群,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进行采购、清洁等志愿服务。
热点12:劳动教育
【热点链接】
1.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一大变化就是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设置十个任务群,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分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也就是说,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2.如果你家的娃还是小学生或初中生,他会自己做饭吗?会自己种菜养殖吗?会维修家用器具吗?如果还不会也不用着急,从今年9月开始,全国的中小学都会专门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统统都会教给孩子们。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说:“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教育部指出,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政策理论】
1.意义
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设置劳动课可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让孩子们真正懂得劳动的意义,更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道理,体会到幸福生活是要靠劳动来创造的,从而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劳动课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理能力,增强自立本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生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促进其自主意识和生活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劳动课和学生的成长目标深度结合,才使真正能青少年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2.问题
(1)劳动课只是简单说教,容易流于形式,成为“摆拍式”劳动教育。使劳动课陷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
(2)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劳的想法,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业为重,家务劳动大包大揽,处处代劳。使得学生很难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的习惯,无法形成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3)劳动课的设置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实施过程中如何配合整体教学方案,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课程设置上可能会出现一刀切,不符合实际的问题。师资力量如何保证,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质量如何保证。
(4)劳动课的成绩评定标准如何界定和统一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3.对策
(1)劳动课要想出实效,就得让青少年真参与,不能流于形式。劳动课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计,一切以青少年真动手、常动手为核心。坚决杜绝照本宣科,纸面教学。
(2)作为家长而言,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转变自身的关系年,要认识到劳动于生活技能对对对对青少年成章的重要作用。尽可能的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帮助青少年劳动融入日常生活,让青少年在学校学,回家做,摒弃大包大揽的教育理念。做到孩子教育不缺位,不越位。
(3)课程项目的选择和确定,课程资源和场所的搭建,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见李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安全可靠的劳动区域和场所。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搭建多样化的教育平台和学生实践基地。将技巧、技能、科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课程在设计上也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能力。
(4)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显然不适合劳动课的考核需求,毕竟劳动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考察的是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和表现,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如何考察呢,应该从每个学生的获得于成长中进行评价。可以通过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和习惯养成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学校教-家里实践-学校评价的良性循环。
【知识运用】
1.假如你是一名教育局工作人员,你局现要落实劳动课回归课堂的事宜,领导安排你来负责统筹,你认为工作重点是什么?
【评分要点】
(1)能够认识劳动课回归课堂政策推广落实的重要性。注意题目让回答的是重点。
(2)政策要想落实到位,先要让大家对这个政策有深度的理解。故而可以组织各学校的负责人召开一个政策学习的会议,明确这次工作的重要性。
(3)召开讨论会议,结合本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总体的工作要求和方向。
(4)由各学校的校长负责,将劳动课回归课堂的工作落到实处。
(5)明确这次工作任务的考核指标,确保各校能将政策落地。
热点13: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热点链接】
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两组数据印证了中国品牌建设的积极进展: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21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我国有44个品牌入选,居世界第四位;近5年中国品牌百度搜索热度占品牌总热度比例从45%提升至75%,是海外品牌3倍。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为加强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3.近日,新华社正式启动“民族品牌传播工程”,未来将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强大的传播实力和智库力量,为我国优秀民族企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提供有效渠道,为唱响中国品牌加油助力,为我国民族企业进一步走向世界铺路架桥。
【政策理论】
1.背景
从全球无人机龙头企业大疆,到5g技术领先的华为;从参与卡塔尔球场建设的中国重工企业,到中国载人航天打造的天宫空间站;从航天领域的“嫦娥”、“神舟”,到深海领域的“奋斗者”、“深海一号”。近些年来,中国民族企业在各个领域熠熠生辉,这些优秀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民族品牌的壮大,需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实现技术自立自强,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做大做强民族品牌。
近年来,政府也连发了很多政策措施,支持民族品牌建设。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多方面高质量。与此同时,互联网和智能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企业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品牌建设,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2.意义
(1)产业带动性强。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进步。如提升农业品牌,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培育发展,能够带动研发、种植、服务等多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步。优秀的民族企业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优异实践经验,给其他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2)传递优秀文化。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在国际交流间传递文化价值,传递中国品牌理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弘扬主旋律,如工匠精神、责任担当、诚实守信,以企业为载体,传递优秀文化。
(3)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民族品牌建设,发展核心技术的民族品牌,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才能在国际上掌握主动权,更好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此外,民族品牌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壮大发展、地位提升也能够在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精神动力。
3.对策
做大做强民族品牌,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群众要增强信心、大力支持,媒体要认真宣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要能够扛起大旗,着力发展。
(1)提升品牌质量。“打铁还需自身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选购产品的时候,也会多方对比产品信息,其中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的关注点。因此搜集了解用户反馈需求,不断了解当下市场风向,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检测,摆脱以往“质量差”“档次低”的形象。
(2)加强品牌服务。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并不是仅从产品质量和核心技术就能够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还需要从产品服务下手。从海底捞的成功经验,能够看出群众对于好的产品服务是会对企业产生更加良好的印象。而很多企业仅是销售热情,一旦产品售出概不负责,导致消费者不会成为“回头客”,关注品牌服务,更要关注售后服务,才能得到群众更真实的反馈信息,也能提升企业形象。
(3)做好品牌创新。引进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是注重研发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创新注入活力。华为研发5g技术,资金投入力度超过20亿美元,5g技术的投入,也让华为在全球通信领域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和培育优秀人才,做好品牌创新,突破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够提升品牌实力。
(4)推广品牌形象。通过媒体资源,加大对于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吸引更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推动品牌发展。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宣传平台,讲好品牌故事,引导消费者认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维护自身产权利益。企业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诚信经营。
(5)注入品牌文化。发展民族企业,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在产品多样性的当下,如何才能让民族品牌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展现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产品形象,如北京冬奥会中,被疯狂抢购的冰墩墩,融入了中国特色熊猫的形象。深挖品牌特色文化,给产品赋予一定的价值理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品牌肩负传承与推广的重任。
【知识运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受到消费者认可,但也有一些“民族品牌”打着民族的大旗,行割消费者韭菜之事。你认为应该如何规范民族品牌,让民族品牌真正做大做强?
【评分要点】
(1)给出合理的建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政府管控。一方面对于民族品牌积极扶持,如:出台优惠税收政策等;另一方面也应该做好合理管控,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
(2)市场监管。如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成立行业协会,鼓励诚信商家,定期举办民族企业交流会;对于破坏市场,割消费者韭菜的品牌市场予以抵制。
(3)企业自觉。民族品牌自身要找准定位,端正态度,做诚信品牌,以品质说话,与时俱进。
热点14:学好一技之长,成就人生梦想
【热点链接】
1.近日,浙江一学生“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来自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马宏达,经过4天激烈角逐,摘得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比赛桂冠,实现了该项目中国金牌零的突破。
马宏达不是获得奖牌的唯一中国选手。从精细木工到家具制作,从数控车、数控铣到云计算,从移动应用开发到时装技术,截至目前,中国代表团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已完赛的20多个项目上,获得至少15枚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和5个优胜奖。奖牌由汗水浇铸,高光由勤勉汇成,中国选手佳绩频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技能人才的高超技艺,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占7.5亿就业人员的26%;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并重,可以帮助更多学生找到兴趣所在,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
【政策理论】
1.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关系就业保障,关乎产业升级,承载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使命。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凝聚合力,造就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中国工匠,就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2.问题
(1)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现实中仍有不少家长对孩子进入职业教育存在顾虑。调查显示,54.7%的受访家长担心校风不好,影响孩子;51.8%的受访家长直言社会观念上有偏见,说出去没面子;50.7%的受访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不高,学不到东西;34.4%的受访家长担心毕业后找不到体面的工作。说到底,这还是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从事蓝领工作,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职业院校教育的不成功,从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到职业教育规划,从教育内容到实践技能,都没有让职业院校学生感到做“蓝领”的自豪感、自信感、价值感,这样,必然泯灭他们的职业理想,对“蓝领”工作岗位失去兴趣。
(2)产教结合不紧密。比如,职育体系尚未形成,中职教育质量、有效供给能力还不能较好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3)职业技术人才存在待遇短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从事蓝领工作,原因很简单,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晋升渠道狭窄。这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蓝领”工作文化的研究,让“蓝领”成为劳动者的一片荒芜之地。“53.4%的受访家长担心毕业后收入待遇较差”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正如有调查显示,企业一方面认为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比其他来源的员工差,但另一方面给予中职毕业生的实际工资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就业环节存在政策性障碍。比如,明确职教毕业生在落户、就业、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享受的地位存在偏差;在部分基层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职教毕业生受冷落,社会层面仍存在“职教偏见”。
3.对策
(1)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可喜的是我们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今年5月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人社部出台新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畅通了道路。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则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
(2)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中国式职业培养模式。例如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制化培训,要创新校企两制,鼓励校中设厂、厂中设校。从而极大提高技能人才本身又有理论又有实践,打通培养和就业的双重机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大专业进,小专业出,在实施的机制上,实行专业可选、课程可选、进度可选、增量学习的个性化培养机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学历兴趣。
(3)做好社会宣传引导,纠偏落后观念。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体作为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优秀职业人才典范、国际国内技能比拼活动、国际国内职业人才就业形势与前景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学好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4)充分尊重职业技术人才,给予物质与精神双激励。例如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法、优化薪资待遇、社会保障机制。在落户、就业、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享受同等地位。
【知识运用】
1.近日,浙江一学生“刮腻子”刮成世界冠军的新闻,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对此,请问你怎么看?
【评分要点】
(1)能够正确认识刮腻子得世界冠军的背景。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2)可以认识到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如帮助更多学生找到兴趣所在,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3)能够认识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如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产教结合不紧密,存在待遇短板,就业环节存在政策性障碍。
(4)能够提出合理的对策。如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制度保障;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构建中国式职业培养模式;做好社会宣传引导,纠偏落后观念;充分尊重职业技术人才,给与物质与精神双激励。
热点15:法治宣传进农村
【热点链接】
1.为了增强帮扶地村民的宪法意识,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推动全社会树立宪法意识。2022年12月4日,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甘肃省税务局驻石咀、大塬、董渠、周家庄、寺庄湾5村驻村工作队在统一部署下,全面开展进村入户法律知识宣传活动。
2.天津市静海区梁头镇在南柳木村大集开展宪法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了宪法、扫黑除恶、反恐防恐等知识,并向过往群众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手册》等资料1200多份,工作人员还在现场为有咨询需求的群众进行了解答。
3.2022年12月6日,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市司法局组织四镇司法所开展“宪法进乡村”主题日线上宣传活动。切实营造增强宪法意识,营造崇尚宪法、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浓厚氛围,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政策理论】
1.背景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乡村在产业、生态、组织等方面取得极大发展,物质基础得到极大丰盈,但是在文化知识精神层面尚且不足,在扶智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输入知识,也要让农村群众了解更多宪法等法律知识,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尤为必要。
2.问题
(1)普法效果不甚理想,人们的法律意识依旧淡薄,公民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往往试图通过找关系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导致在遇到问题时不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很多的情况下都是凭自我感觉和经验做事。
(2)一些地方单位对于普法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仅仅是停留在一纸通告上。宣传过程中只是表面上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实际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实际在基层开展普法工作。这就导致普法工作没有深入到农村,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基层干部日常的行为也没有监督。
(3)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还留有“死角”。随着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农村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给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目前,有些镇、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镇、村普法宣传栏宣传,而村民自觉学习法律知识较少,单一宣传教育形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普法宣传的形式和要求。部分镇、村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抓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法制宣传浮于表面。
(4)普法队伍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干头万绪,而农村法制宣传的主力军是广大镇、村干部。目前,部分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素养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法制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农村干部在工作中对组织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实际工作中,遇到群众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表面化分析问题简单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
3.原因
(1)由于我国农村人众多,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对于法律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存在很多法盲。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
(2)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
4.意义
(1)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妥当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良好的法律素养,正确的法律观念,对于解决各类纠纷冲突,保证社会正常运转有着重要的意义。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3)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思想观念日趋多样、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状况下,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深化长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的价值信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良知渗透到法律规范中去,提高农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5.对策
(1)普法形式要因人而异。农村普法需要依靠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所以要坚持“便民、近民、利民”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将法律条文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途径针对不同人群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发传单、小册子、入户宣传、微信公众号等。也可以将法治案例作为典范,起榜样作用,向村民宣传。对部分青壮年白天外出务工不能接受教育这一情况,晚上送法上门;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的特点,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建立长期联系制度,定期向他们寄送法制宣传资料,并充分利用春节期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法律法规,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2)培育法治宣传骨干,壮大普法队伍。首先抓好“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进行不定期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用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对文化素质较高的村民进行培训,带动村民学法氛围。另外可以吸引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普法效果。
【知识运用】
1.某村为了加强村民的法律意识,要开展相关法律宣传活动,如果领导交代你去负责此次活动,你将会怎么做?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哪些事项?
【评分要点】
(1)能够正确认识到此次宣传活动的重要性。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
(2)清楚此次宣传活动的内容。此次宣传活动的参与方,宣传的具体形式,如发传单、手册、公告栏张贴相关信息、入户宣传等,可以邀请法律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宣传。宣传的相关工作人员工作分配情况,以及后续宣传活动的效果检验。
(3)明确注意事项。如后期验收效果或者准备的具体事项。验收效果的方式要具体说出,如随机访问或者问卷调查等。
(4)活动结束之后,向领导汇报此次宣传活动的结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