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挂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培养干部的方式。近年来,已有不少名人、学者到北京挂职,比如经济学家李稻葵、“棋后”谢军、国家人口计生委科研所所长马旭等,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也曾在北京市朝阳区挂职任区长助理。在曾任或现任北京市领导中,也有不少人有过挂职经历,如丁向阳、陆昊、戴均良、林克庆等。
什么是挂职?谁能去挂职?挂职都干啥?挂职是否意味着要升迁?
Q:什么是挂职?
A:挂职为公务员内部交流方式,可“上挂”也可“下挂”。
《公务员法》指出,挂职和调任、转任一样,是公务员法定的一种内部交流方式。不过,实际上,挂职人员并不局限于公务员。
按照规定,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也就是说,挂职可以“上挂”,比如基层公务员到上级机关乃至中央和国家部委挂职,反之可以“下挂”。另外还有横向交流挂职,即在同等级别的单位,这种情况还包括对口、共建单位等。
挂职由组织部门进行具体组织。挂职期间,按照要求不再承担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本职工作交接中有不太清楚的事情,最多也就是电话沟通一下。
此外,改变的只是挂职干部的工作岗位,其人事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均保留在原单位,不占前往挂职单位的编制。也就是说,挂职时,接收单位不提供待遇,待遇仍由原单位发放。
“挂职和任职感觉是一样的。”有干部介绍,到挂职单位之后,会很快宣布正式任命,自己也需要尽快适应工作习惯,思路要和挂职单位“对对表”。“一开始你是客人,但很快就不是了。因为随着任命宣布,马上就会承担很多具体工作。”
Q:谁能去挂职?
A:自愿报名,和原职位匹配度是考虑因素。
公务员挂职之前,单位组织部门会贴出挂职公示,包括接收单位、职位、人数等信息,就像“招聘公告”一样,有挂职意愿的公务员可以进行报名,也就是以“自愿”为前提。
但是,如果报名人数超过拟挂职人数,会由组织部门选择适合挂职的人员。相对而言,挂职选择的年轻干部比较多,比如一些有培养前途、需要锻炼的干部。此外,和原来的职位匹配度比较高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对于是否愿意挂职,多数公务员表示,愿意拥有挂职经历,即便不为升迁,也能够开阔视野。不过,由于挂职干部家属一般不随同前往,因此对于赴异地挂职,一些公务员表示需要考虑家庭具体情况,比如老人身体不好、孩子年龄小等。
Q:挂职都干啥?
A:—般是副职,分管某个领域,不会和本职工作相差太大。
挂职时间较短的只有三个月,另外还有半年、一年、两年,最多三年甚至五年。一般来说,挂职时间一两年是比较多见的。
挂职一般是副职,分管某个领域,不抓全面工作,但也有挂职任正职的例子。
对挂职干部安排的工作不会同其本职工作相差太大。如果是领导岗位,一般不会主管太“紧急”的业务,而是负责一些相对“长线”的工作。
就挂职级别而言,和原有级别相比,挂职有的会“高配”,即比原先级别高;也有的“低配”,比如谢军从北京棋院院长挂职任西城区教委副主任,就是从正处级“低配”挂职副处级。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不少到基层挂职的干部活动能力都很强,甚至能“带项目”。据了解,一些富裕地区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如果两个地区是对口共建的关系,可能会带去一些项目,挂职干部相当于执行“支援任务”。
此外,一些中央或发达地区的干部由于对政策把握更好,到基层挂职时能够传递政策精神、申请扶植政策等也很多见。
Q:挂职是否意味着要升迁?
A:无明文规定,近年来挂职渐成为“惯例”。
按照一般理解,挂职常常同“进步”相挂钩,被视为一种“潜规则”,实际上这并无明文规定。
由于挂职通常被认为是培养干部的一种方式,在过去,组织部门可能会将需要重点培养的对象“输送”到挂职岗位上去,使其增加一些经历履历,其中也不乏“提拔” 意图。2001年,中央关于选派年轻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的文件中,也含有一些方向性要求,比如强调要将德才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但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 干部重点选派到西北挂职工作,这也能够体现一种用人导向。
但是近年来,挂职锻炼力度逐渐加大,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被视为必要门槛。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中央多次强调干部交流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意味着挂职渐成为“惯例”,和是否升迁不一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