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10:41:55 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网> gs.huatu.com/sydw/ 关注公众号领资料 QQ备考群 APP看视频刷题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甘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3.5.22) ,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 更多资讯请关注甘肃华图微信公众号(gshtjy),甘肃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肃华图,微信号: gshtjy420(点击查看全省咨询微信号)
一、单选题
1.“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所说明的哲学涵义是:
A.哲学是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
B.哲学是全部科学的汇集
C.哲学与各门科学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D.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强调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二者的区别而言,哲学不等同于具体科学,因为哲学是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回答世界最本质、最一般性的问题。而具体科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领域的特殊规律,是研究个性。但是哲学又不能离开具体科学,因为哲学必须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共性的抽象和概括,离开具体科学,哲学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如果离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就会迷失方向。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因此,选择D选项。
2.下列有关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B.意识与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价值
C.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被动的创造性活动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能动地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由此可见,“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表达准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A项错误。
B项:意识与物质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正是劳动这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导致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另一方面,意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并对物质世界能动的改造。B项错误。
D项: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而非被动的。D项错误。
3.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题干中“福兮,祸之所伏”的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结果。“福”和“祸”是矛盾的双方,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
③项: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是指矛盾的双方存在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即相互贯通性。在一定条件下,“福”和“祸”会向对立面转化。③正确。
④项: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赖是指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同对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赖着,而不能孤立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福”和“祸”相互依赖而存在。④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①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而不是逐渐融合趋向于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①项错误。
②项: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但题干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②项错误。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恩格斯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推动了科学发展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的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现实社会如果有某种需要,它就会比任何力量都更能要能够推动实践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推动了科学发展。题干并没有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项与题无关,但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而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所以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的改造客体;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就是认识价值实现的过程。
5.《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句话中蕴含的原理是:
A.上层建筑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会自然发生
C.上层建筑往往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变革和发展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一方面它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开辟道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会自然发生”本身说法没有问题,但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
C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和“阻碍”两种。一种是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是进步的时候,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前进;二是,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已经落后腐朽,需要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不让经济基础发生变革,阻碍社会的进步。故“上层建筑往往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变革和发展”说法错误。C项错误。
D项:“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本身说法错误。D项错误。
二、多选题
1.《圣经》中,上帝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
B.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原
C.“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把上帝当作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答案】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上帝造人”把上帝当做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万物的主宰,认为上帝这一绝对的精神实体是世界的本原,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CD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CD选项。
【拓展】A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B项:题干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万物的主宰,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
2.现代天气预报的产生,与一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叫克里米亚战争。如今,天气预报不仅仅用于行军作战,还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哲理有:
A.意识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规律是客观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趋利避害
D.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B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题干中,克里米亚战争产生了天气预报,但如今,天气预报不仅仅用于行军作战,还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这说明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项正确,当选。
CD项:人们利用对天气预报的认识,把天气预报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类可以趋利避害,且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CD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BCD选项。
【拓展】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离不开自己的物质基础——人脑;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物质世界,离开了物质世界,人脑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两者不能并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
3.树叶有很多种,枫树的树叶被称为“枫叶”,柳树的树叶被称为“柳叶”,银杏的树叶被称为“银杏叶”。但无论是哪一种树的树叶,都会被统称为“树叶”,这说明:
A.个性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B.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C.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答案】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其一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特点;其二为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其三为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矛盾的眼光看问题,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判断题
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体现了真理的不确定性。()
【答案】错误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形式具有主观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这是因为:客观原因,不同的人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观原因,不同的人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立场不同。所以不是说真理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是最纯真,最符合实际永恒不变的正确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于社会存在或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的情况不会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会落后于社会存在,也往往会超越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题干说法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原文标题: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3.5.22)
文章来源:https://sydw.huatu.com/2023/0522/2651526.html
——相关阅读——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3.5.22)》的全部内容,更多资讯请继续查看:甘肃事业单位考试网(https://gs.huatu.com/)
(编辑:shirui)华图教育兔小妹
微信公众号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