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18:29:31 甘肃公务员考试网 //gs.huatu.com/gwy/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药大学
【导读】华图甘肃医疗人才网提供以下社会招聘考试信息:甘肃中医药大学发布:2020年甘肃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医学专业科目考试大纲,关注公众号:甘肃华图(gshtjy),获取更多资讯!
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章 |
节 | 细目 | 要点 |
绪论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
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各时期的重要医家及其著作与主要学术思想; 金元四大家的代表著作、主要学术创新及其流派 |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整体观念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
|
辨证论治 |
(1)症、证、病的概念及关系 (2)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关系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 |
||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 象思维 | 象思维的概念及形象思维、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 |
系统思维 | 系统思维的概念及整体宏观、天人合一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 ||
变易思维 | 变易思维的概念及恒动变化、动静相召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 ||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气一元论
|
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
(1)气的概念的形成 (2)气的哲学概念 (3)气一元论的概念 |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
(1)气的物质性 (2)气是万物的本原 (3)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4)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
||
阴阳学说 |
阴阳的概念与 归类 |
(1)阴阳概念的形成 (2)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3)阴阳特性与归类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阴阳交感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2)阴阳对立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
||
(3)阴阳互根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4)阴阳消长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
|||
(5)阴阳转化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6)阴阳自和的概念、内容及中医学应用举例 |
|||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特性与归类 |
(1)五行概念的形成 (2)五行的基本概念 (3)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1)五行生克制化:五行相生、相克、制化 (2)五行生克异常:五行母子相及及其中医学应用举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及其中医学应用举例 |
||
第二章 藏象 |
概述 | 藏象的基本概念 |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 |
藏象学说的形成 | 古代解剖学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 ||
藏象学说的特点 | 五脏功能系统观;五脏阴阳时空观 | ||
脏腑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生理特点 | 脏腑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生理特点 | ||
五脏 | 心 | 心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 |
肺 | 肺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 ||
脾 | 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 ||
肝 | 肝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 ||
肾 | 肾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系统联系 | ||
六腑 | 胆 |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 |
胃 |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 ||
小肠 |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 ||
大肠 |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 ||
膀胱 |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 ||
三焦 | 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三焦的划分及各自的生理功能;辨证三焦 | ||
奇恒之腑 | 奇恒之腑 |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特点 | |
脑 | 脑的生理功能 | ||
髓 | 髓的生理功能 | ||
女子胞 |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 ||
脏腑之间的关系 |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肝与肾 (10)脾与肾 |
|
腑与腑的关系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病变相互影响 |
||
脏与腑的关系 |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
||
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
五脏与脑,五脏与脉,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女子胞 |
||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
精 |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 人体之精的概念,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
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 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 ||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
精 | 人体之精的功能 | 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作用。 |
人体之精的分类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生殖之精。 |
||
气 |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
人体之气的生成 | 物质基础相关脏腑 | ||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
(1)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与意义;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2)气化的概念,气化的形式 (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 |
||
人体之气的功能 |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中介作用 |
||
人体之气的分类 | 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宗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营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及功能 (5)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概念 | ||
血 | 血的基本概念 | 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 | |
血的生成 | 物质基础相关脏腑 | ||
血的运行 | 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相关脏腑 | ||
血的功能 |
(1)濡养 (2)化神 |
||
津液 | 津液的基本概念 | 津与液的概念、区别 | |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
(1)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相关脏腑 |
||
津液的功能 |
(1)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 |
||
神 | 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 广义之神与狭义之神的基本概念 | |
人体之神的生成 |
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 |
||
人体之神的功能 |
(1)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宰精神活动 (3)调节精气血津液 (4)调节脏腑功能 |
||
人体之神的分类 | 五神情志思维 | ||
第三章 精气血 津液 |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气与血的关系 |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
气与津液的关系 |
(1)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化气;津能载气 |
||
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 ||
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 精气相关精神互用神气互生 | ||
第四章 经络 | 概述 | 经络的基本概念 | 经络的概念,经脉与络脉的概念和区别 |
经络学说的形成 | 经络概念的产生,经络理论体系的建立 |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脉、络脉 | ||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 走向规律交接规律 |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在头面部、四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 |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 ||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 ||
奇经八脉 | 奇经八脉的概念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 |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 |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 ||
奇经八脉的循行规律和基本功能 |
督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2)任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3)冲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4)带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5)阴跷脉、阳跷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6)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规律和生理功能 |
||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十五别络 |
经别的概念;经筋的概念;皮部的概念; 别络的概念 |
|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 经络的生理功能 | 沟通联系作用运行气血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功能平衡 | |
经络学说的应用 | 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 | ||
第五章 体质 |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 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特点 |
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 体质的构成要素体质的评价指标理想体质的标志 | ||
第五章 体质 |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 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1)先天因素(父母禀赋、性别差异) (2)后天因素(年龄因素、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
||
体质的分类 | 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 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的体质特征 | |
体质学说的应用 | 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 体质与养生体质与病因体质与病机体质与辨证论治 | |
第六章 病因 |
外感病因 | 六淫 |
六淫与六气的概念、区别及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
疠气 | 疠气的概念疠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 ||
内伤病因 | 七情内伤 |
(1)七情、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
|
饮食失宜 | 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 | ||
劳逸过度 | 过劳、过逸的致病特点 | ||
病理产物性病因 | 痰饮 |
(1)痰饮的基本概念 (2)痰饮的形成 (3)痰饮的致病特点 |
|
瘀血 |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 (3)瘀血的致病特点 |
||
结石 |
(1)结石的基本概念 (2)结石的形成 (3)结石的致病特点 |
||
其他病因 | 外伤 | 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 | |
诸虫 | 蛔虫、蛲虫、绦虫、钩虫、血吸虫等 | ||
毒邪 | 毒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 ||
药邪 | 药邪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 ||
医过 | 医过的概念、形成和致病特点 | ||
先天病因 | 胎弱、胎毒的概念 | ||
第七章 病机 |
发病 | 发病的基本原理 |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
第七章 病机 |
发病 |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 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与发病 |
发病类型 |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复发:复发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型、诱因 |
||
基本病机 | 邪正盛衰 |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虚实病机;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胜正衰; 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
|
阴阳失调 |
(1)阴阳偏胜的病机特点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的病机特点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
(3)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4)阴阳格拒的病机特点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 |
|||
(5)阴阳转化的病机特点 由阴转阳,由阳转阴 (6)阴阳亡失的病机特点 亡阳;亡阴 |
|||
精气血的失常 |
(1)精的失常 精虚与精的施泄失常(失精、精瘀)的病机 |
||
(2)气的失常 气虚与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机 |
|||
(3)血的失常 血虚与血运失常(血寒、血热、血瘀、出血)的病机 |
|||
(4)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
|||
津液失常 |
(1)津液不足:伤津、脱液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内生、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
||
内生五邪 | 内生五邪的概念与病机 |
内生五邪的概念 (1)风气内动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 (2)寒从中生 (3)湿浊内生 (4)津伤化燥 (5)火热内生 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阴虚火旺 |
|
第七章 病机 |
疾病传变 | 疾病传变的形式 |
(1)病位传变 (2)病性转化 |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 环境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病邪因素,诊治因素等 | ||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
养生 | 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 养生的基本概念;衰老的概念及机制 |
养生的基本原则 | 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 ||
治未病 | 未病先防 |
(1)养生以增强正气 (2)防止病邪侵害 |
|
既病防变 |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
||
愈后防复 | 谨防劳复、食复、药复 | ||
治则 | 治则、治病求本 | 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 | |
正治与反治 |
(1)正治的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的概念、适应证、应用举例(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
||
治标与治本 |
(1)缓则治本 (2)急则治标 (3)标本兼治 |
||
扶正与祛邪 |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运用 运用原则;具体运用(单独运用,同时运用,先后运用) |
||
调整阴阳 |
(1)损其有余 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补其不足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阴阳并补,回阳救阴 |
||
调和脏腑 |
(1)顺应脏腑生理特性 (2)调和脏腑阴阳气血 (3)调和脏腑相互关系 |
||
调理精气血津液 |
(1)调精 (2)调气 (3)调血 (4)调津液 (5)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
||
三因制宜 |
(1)因时制宜 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
第二部分 《中医内科学》考试大纲
上 篇总论
1.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2.了解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3.了解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下篇各论
一、肺系病证
感 冒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虚体感冒等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掌握虚体感冒的证治。
咳 嗽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他脏。
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
4.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5.掌握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哮 病
1.掌握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体虚病后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时的病理变化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
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哮病的辨证论治。
喘 证
1.掌握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肺 胀
1.掌握肺胀的概念。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肺 痈
1.熟悉本病特征及病因。
2.掌握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治则、治法。
3.熟悉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肺 痨
1.掌握肺痨的概念。
2.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它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病机,治疗原则。
4.熟悉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二、 心系病证
心 悸
1.掌握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
3.熟悉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胜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悸常见证的证治方药。
胸 痹
1.掌握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病机
3.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熟悉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胸痹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胸痹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心 衰
1.掌握心衰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心衰的病因有久病耗伤、感受外邪、七情所伤、劳倦内伤等。掌握心衰的病机是心气不足、心阳亏虚。
3.熟悉心衰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喘证、鼓胀、水肿的鉴别。
4.熟悉心衰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心衰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不 寐
1.熟悉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不寐的病因,掌握不寐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3.熟悉不寐的诊断要点。
4.熟悉不寐的辨证应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泄实、调整阴阳。
5.掌握常见证的辨证论治。
三、 脑系病证
头 痛
1.熟悉头痛外感与内伤的病因病机。
2.熟悉头痛辨证分外感内伤、虚实的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头痛常见证候的特点和治疗方药,以及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
眩 晕
1.掌握眩晕的概念
2.熟悉与头痛的区别与联系。
3.熟悉眩晕的病因病机。
4.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
中 风
1.掌握中风的概念、特征。熟悉中风的历史沿革。
2.掌握中风的病因病机
3.了解中风与痫证、厥证的区别。
4.掌握中风辨证要点。
5.掌握中风的分证论治。
四、 脾胃系病证
胃 痛
1.了解胃痛概念及历代沿革、讨论范围。
2.熟悉胃痛病因,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阻滞、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熟悉胃痛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辩治原则和常见证候的辨治。
胃 痞
1.熟悉痞满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
3.了解痞满诊查要点。
4.熟悉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呕 吐
1.了解呕吐的概念。
2.熟悉呕吐的病因。掌握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4.熟悉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噎 膈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噎膈的主要病因病机
3.熟悉噎膈与反胃的鉴别。
4.熟悉噎膈辨治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泄 泻
1.掌握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泄泻的主要病因,其病机特点是脾虚湿胜。
3.掌握泄泻与痢疾鉴别,熟悉与霍乱等的鉴别。
4.熟悉泄泻的诊查要点,掌握辨证原则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5.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痢 疾
1.掌握痢疾的概念及临床特征。熟悉痢疾历代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2.熟悉痢疾病因。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诊查要点。
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5.熟悉痢疾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
便 秘
1.熟悉便秘概念。
2.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5.了解便秘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
五、 肝胆病证
胁 痛
1.了解胁痛的概念。
2.熟悉胁痛的病因病机。
3.熟悉胁痛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原则。
4.掌握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明确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常见。
黄 疸
1.掌握黄疸的病证概念。
2.掌握黄疸病因病机。
3.熟悉黄疸与萎黄的鉴别。
4.掌握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5.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积 聚
1.熟悉癥积与瘕聚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积聚的病机。初病多实,久病虚实夹杂。
3.了解黄疸、臌胀与癥积的关系。
4.熟悉癥积初期应予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的治疗原则。
5.熟悉积聚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鼓 胀
1.掌握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
3.熟悉鼓胀的诊断要点,掌握其与水肿的鉴别。
4.熟悉鼓胀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鼓胀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6.熟悉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证的转归及治疗。
六、 肾系病证
水肿
1.掌握水肿的概念,熟悉水肿历代主要沿革。
2.熟悉水肿的病因,掌握病机。
3.掌握水肿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水肿常见证型的的证治方药。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
淋 证
1.掌握淋证的概念。
2.熟悉淋证的病因病机,淋证与相关疾病的鉴别。
3.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4.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方药。
癃 闭
1.掌握癃闭的概念
2.熟悉癃闭的病因病机
3.掌握癃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的证治方药。
5.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
七、 气血津液病证
郁 证
1.掌握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郁证的病因,掌握病机。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的证治方药。
血 证
1.掌握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熟悉痢历代主要沿革。
2.熟悉血证的原因,掌握血证的病机。
3.熟悉血证的诊查要点。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了解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血证各种常见证型的的证治方药。
消渴
1.掌握消渴的概念。
2,熟悉消渴的病因,掌握消渴的病机。
3.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
4.熟悉消渴的辨证主要是辨病位及标本主次,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
5.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证候的辨证论治。掌握消渴的并发症,熟悉预防调护。
汗证
1.熟悉自汗盗汗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的病因和病机。
3.熟悉自汗盗汗的诊断及与脱汗、黄汗、战汗的鉴别。
4.熟悉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自汗盗汗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内伤发热
1.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
3.熟悉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4.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厥 证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厥证的病因,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3.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证的鉴别。
4.熟悉厥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熟悉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虚劳
1.掌握虚劳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虚劳的病因,熟悉虚劳阴阳亏损的病理性质,病损涉及五脏。
4.熟悉虚劳的诊断要点及其与肺痨和一般虚证的鉴别。
5.掌握以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
6.熟悉虚劳各证的证治方药。
八、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1.掌握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熟痢疾历代主要沿革。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
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痿证
1.掌握痿证的概念及特征,熟悉痢疾历代主要沿革。
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熟悉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证的鉴别。
4.掌握痿证各证的证治方药。。
(三)腰 痛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熟悉腰痛的诊断要点。
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
原标题:甘肃中医药大学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专科)升本科招生简章
来源:http://www.gszy.edu.cn/reception/notice/detail/me202001191553288411427086247943.htm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甘肃华图教育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考试信息
更多推荐>>>
2020甘肃事业单位|教师|银行|公务员考试公告汇总(1月)
招考信息 | 招考指导 | 备考技巧 | 微博@甘肃华图 |
国考面试课程 | 省考笔试课程 | 华图寒假作业 | 网校课程 |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 | 国考面试礼包 | 甘肃省考寒假营 | 国考成绩查询入口 |
贴心微信客服
Q群福利小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