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1:09:29 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gs.huatu.com/jszg 关注公众号领资料 QQ备考群 APP看视频刷题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华图甘肃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同步华图教育发布:23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历史《长城》知识点分析,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2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 ,更多资讯请关注甘肃华图微信公众号(gshtjy),甘肃教师招聘考试_教师资格证培训咨询电话:0931-8186071,新浪微博@甘肃华图,微信号: gshtjy420(点击查看全省咨询微信号)
(一)战国长城
1.概况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筑有长城,北方边境修筑长城。
2.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兼并和防御的需要,普遍筑有长城。
(二)秦朝长城
1.概况
秦拆除各国间长城,把北方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2.原因
秦统一天下,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进攻。
(三)西汉长城
1.概况
汉长城向西北河西走廊进一步延伸。
2.原因
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道路,西域被纳入汉代版图,河西走廊地理位置重要,需要修筑长城抵御匈奴骚扰。
3.向西延伸的历史意义
(1)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保护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2)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为汉向更西的地方传播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提供保障,有利于西汉势力向西域推进。
(四)明朝长城
1.概况
明朝加强了长城的连贯和对北京的防卫,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2.原因
明都城北京离边境较近,修长城以防止蒙古的进攻。
3.作用
便于军事防御,拱卫京师;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促进民族交融。
(五)长城的价值
1.历史价值
(1)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卫了中原地区的和平和安全。
(2)有利于北方边地的和平与开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超大型军事防御工程体系的建筑遗产。
(4)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5)是经济、文化汇聚线,促进了北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6)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2.现代价值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知识巩固
1.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适治狱吏不直者”修长城和戍南越,其后又应征服岭南的大将、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的请求,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秦始皇意在( )。
A.拓展秦朝疆域 B.促进民族交融
C.发展地方经济 D.强化边疆管理
2.《明史》载“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出现于( )。
A.长城沿线 B.西南边陲
C.东南沿海 D.长江沿岸
3.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王朝修筑长城。下图所示的长城修筑的朝代是( )。
A.战国 B.秦朝
C.元朝 D.明朝
4.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
A.和亲修好 B.军事讨伐
C.重修长城 D.榷场贸易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长城的修建,加速了草原社会的政治发展,长城增加了所谓边疆地带的政治分割强度,使长城以外依存汉族的小部落不复存在,分散转为统一,形成草原帝国。在长城地带,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一样具有过渡性,它是一个渗透着农业和草原势力的世界,一个两种势力接触并汇合于此,而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两大社会在长城沿线的持久性接触、形成互动影响。
——摘编自【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材料二 长城的意义在最后一个王朝发生重大转变。康熙帝的名言“在德不在险”“众志成城”对长城进行了功能上和道德上的双重否定。其实,长城意义的骤降并非由于人们道德上的觉醒,满族上层和蒙古族上层的政治同盟,清政府在草原社会实行的政策是其本质原因。取代长城的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而是那个实实在在的理藩院。弱化草原社会的军事属性,利益不再来自战争,而由贵族政治、宗教组织决定分配。
——唐晓峰《长城内外是故乡》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长城修建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以秦汉时期的河套地区为例,说明长城地带是一个“不能被任何一方永远统治的世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析康熙时期“长城意义的骤降”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创于1935年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角度,概述其创作的主要背景。综上所有材料和分析,提炼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戍南越”“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可知,秦始皇加强对边疆的守卫,让更多的人口投入到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中,从而加强边疆的管理,D项正确;迁一万五千“女无夫家者”去岭南,是疆域扩展至岭南地区后的
施,不是拓展疆域,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是秦始皇戍边和移民相关措施的影响,不是统治者的目的,排除B项;戍边和移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统治,发展地方经济不是统治者的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周,田野日辟,商贾日通。”反映了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开设后,明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是长城沿线,A项正确;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族的交界地区并非西南边陲,排除B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东南沿海,排除C项;这一记载所描述的场景并非出现于长江沿岸,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该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属于明朝修建的长城,D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长城由各诸侯国修建,并未形成整体;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不符合材料;元朝属于统一王朝,未修建长城。ABC项均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采取的针对措施是重修长城,C项正确;明朝时,并未与蒙古人和亲,排除A项;明朝实施的军事防御,不是军事讨伐,排除B项;榷场贸易是宋朝时期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参考答案】
(1)影响:强化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区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持久互动发展。
例子: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秦汉之际,匈奴建立强大军事政权,统一蒙古草原,重新占领河套地区;汉武帝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任意2点即可)
(2)多伦会盟,康熙帝接受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册封活佛,直辖于清廷,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加强对蒙古、新疆等地的统治。
(3)事件:1933年,长城抗战。
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价值:长城既是中华文明巍峨的历史丰碑,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编辑:阿正)上一篇:2023年下半年甘肃教师资格考试: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下一篇:没有了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