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4 14:58:35 甘肃公考考试网 //gs.huatu.com/gwy/ 关注公众号领资料 QQ备考群 APP刷题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随着微信的普及,建立微信群交流孩子近况,成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李女士的孩子是武汉一家幼儿园的学生,19日,班级微信群中通知小孩报名参加舞蹈赛,李女士表示不参加。随后,园方负责人和李女士发生语言冲突,指责李女士“理你是把你的孩子当人,而不是把你当人”、“你就不配当妈”等。李女士对此感到愤怒。(5月22日《北京晨报》)
甘肃公务员考试网为各位考生带来了2017年甘肃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也可关注甘肃华图教育微信号:gshtjy,甘肃省考4群:89823418,了解更多考试资讯。
面试热点独家解析
@东北新闻网拾月:学校微信群本是家长和老师沟通的一个平台,而武汉的一家幼儿园负责人却把微信群作为了“教训”家长的“骂站”。据了解,李女士仅在班级群中表示小孩不参加舞蹈赛。随后园方负责人和李女士发生语言冲突,指责李女士“理你是把你的孩子当人,而不是把你当人”和“你就不配当妈”等。仅仅是孩子不参加舞蹈赛而已,就让一个老师爆出如此激烈的言辞?叫嚣着家长不配当妈,那么你配当老师吗?你的师德呢?
诚然,学校组织活动不易,让孩子参加舞蹈比赛的确对孩子有一定的帮助。但学校的任何活动都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家长有权利不带孩子参加活动。可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幼儿园老师却都不懂,反而指责家长说“家长不配当妈”,这样的老师真是有些“无理取闹”。在笔者看来,该老师如此“嚣张”,源于师德的“缺失”,仗着自己的老师“身份”,认为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听从她的“吩咐”,一旦有人“挑战”她的权威,她就会口出恶言,指责家长不配为妈。
近年来,幼儿园老师素质参差不齐,时常爆出幼儿园老师针扎儿童等新闻,而微信群指责家长不配为妈的恶劣程度虽没有虐童严重,可依然让幼儿园教师的名声“雪上加霜”。笔者以为,要让家长正确看待幼教这一群体,一方面要教师“自身硬”,坚守职业道德,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怀、教育;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管,严把入口关,避免个别无德教师混进教学队伍中来。
老师和家长要勤沟通,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不能“一言不合”就开骂。也希望其他教师引以为戒,避免类似闹剧再次上演。
@武汉晚报陈广江:一次简单的分歧为何升级为当众“互撕”?首先可以肯定,李女士给孩子报名兴趣班而又不想让孩子参赛的想法无可厚非,培养孩子兴趣和是否让孩子参赛是两码事,参赛与否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况且,即使不参赛,家长也不应受到这种指责。那么,幼儿园老师为何在孩子是否参赛问题上如此失态?
事实上,组织活动不易、老师很辛苦,以及李女士的孩子若不参赛会影响其他孩子的表现欲望和整体编排效果等说法,只是表层原因。而深层原因是,家长在微信群里当众拒绝了园方的安排,家长这种“不合作”态度被视为挑衅幼儿园的权威,让老师感觉很受伤。园方担心的是,若其他家长效仿这种做法,不仅这次活动受影响,以后很多活动也难以如愿开展。
在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眼里,家长就是随叫随到的“编外老师”,很多活动打着“自愿”的旗号,其实是强行给家长分任务、添负担,即使家长一百个不愿意也不敢怒、不敢言。
老师也很“委屈”。常见的说法是:难道家长不该配合老师、支持学校吗?孩子是家长的,家长不尽力谁尽力?家长的确该尽力,但老师和家长的职责和角色应该是相对清晰的,家长最大的责任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家庭环境,陪伴孩子成长,而不是疲于应付校方的种种奇葩要求。
现实中,孩子的每一次活动,最忙的是家长,出工出力出钱甚至影响工作。在“配合老师”的名义下,老师将部分职责转嫁于家长,家长不敢说个不字,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是对正常家校关系的扭曲和异化。老师指责家长“不配当妈”事件就是错位的家校关系的写照。六一儿童节马上要到了,孩子的各种演出活动又会井喷。老师在指责家长的同时,不妨扪心自问,你考虑过家长的感受吗?
@长江网赵丹玉:5月19日,班级微信群中的参赛通知引起了欣欣妈妈的注意,通知上,欣欣的名字出现在参赛名单上,而欣欣妈妈记得已经告知老师,孩子不参赛。欣欣妈妈随即在微信群中提出:“我很早就说了她不参加比赛。”学校老师先表示组织活动不易,老师很辛苦,接着双方发生语言冲突,冲突中老师指责欣欣妈妈“你就不配当妈”“好孩子被你这样的妈带坏了!”的言论,这让欣欣妈妈感到愤怒。在欣欣妈妈看来,给孩子报名兴趣班的初衷是培养孩子兴趣,是否参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即使不参赛,自己也不应受到指责。
笔者比较认同欣欣妈妈的观点。虽然现在很多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出于各种目的,有别人家孩子报了,我家孩子也报的跟风心理;有周六日不能看着孩子,与其让孩子乱跑,还不如让孩子多学点知识的偷懒心理;有孩子报班越多越好,希望孩子样样精通的盼成才心理;有我喜欢,但我小时候没条件学,现在我有条件,让孩子来学的弥补心理等等,但是,报兴趣班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孩子手中,只有孩子能从兴趣班中提高了兴趣,这才是真正的兴趣班真正的意义所在。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的优势所在,尝试给孩子报不同的兴趣班,然后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如果是孩子不感兴趣的班,中途可以转换其他的班,或者退出不感兴趣的班次。兴趣班只是孩子课余生活的调剂品,如果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当然最好,如果不能的话不要勉强孩子的意愿,更不要非得拿孩子的兴趣来争得名次和荣誉。
学校组织活动不容易,老师很辛苦,将所有孩子写上参赛名单主要是想让孩子展示自我,家长在群里提出不参加活动,校方担心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现阶段做出认为对孩子好的决定这也是理所应当,兴趣班不应在此时说出过激言论或者做出过激行为,即使有意见也应私下沟通,在家长群中指责的行为明显不当。虽然事后培训机构表示愿意道歉,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不容易弥补。
这件事情也提醒我们一个道理:慎言。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清楚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对于自己工作范围之外的事情可以有合理的建议,但是不能强加干涉,更要慎言。同时,我们也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想,可能心态就会平和很多,工作思路可能更开阔,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同一个问题不仅能够使自己慎言,更能够使自己慎行。
@南方网胡六一:孩子上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让孩子参加了幼儿园的兴趣班。参加这样的兴趣班,如果孩子喜欢能够学点舞蹈,那么家长、幼儿园也是个双赢;如果孩子不喜欢,就是跟着玩玩也没有什么,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就是应该少一些功利目的。
但现实是,家长没有功利心,但幼儿园却充满了功利心。原本只是参加兴趣班,现在学校要求参加比赛;参加比赛呢,家长还得无条件配合。这样的幼儿园的确气人,因为他们不仅把教育给功利化了,而且还把孩子的父母当作自己的“助手”,稍稍不加配合,便大骂起来。正如网友所言,这样的幼儿园趁早关门拉倒,害人害己。
在现实中,尽管多数情况下,家长不会遇到 “你就不配当妈”的攻击,但被老师们牵着鼻子走却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去年杭州2万多小学生被要求养蚕体验生命,结果家长满城找桑叶。再比如,长沙市教育局下发《长沙市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六项规定(试行)》的文件,该规定2017年1月1日起,其中规定,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当家长都成为老师随意指使的工具,还需要教育部门专门下文件禁止时,可见,教师对家长的支配到了何等严重到程度。
随着QQ、微信等软件等普及,如今的家长和老师可以更便利地做一些交流和互动。但问题是,交流的便利却给家长带来了负担。比如媒体就曾报道过,一些家长天天盯着家长群,甚至都得了焦虑症;有一些过分的老师,更是利用这些交流工具索要红包,等等。
“你就不配当妈”事件虽然极端,但却暴露出了如今教育方面存在的大问题。现在一些学校和老师,深谙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心理,并借助这种心理,过分地“绑架”家长。乃至于家园共建、家校共建成为了家长的负担。现实是,不管是科技多发达,也不管是教育多发达,教师应该负担起更多的责任。正如在以前,老师们对学生往往更加负责,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事情都将其推诿给家长。这样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教育现状也必须扭转。
更多推荐>>>